【编者按】学习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初心 使命 时代”专题报道之“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师说”“师德建设特色经验交流”等专栏。其中“师说”,将讲述近五年来,我校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获得者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深耕教学科研一线、潜心教书育人的故事。今天推出第五期:志做大先生、力着细微处——访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我校护理学院副院长肖倩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新时代下,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体现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细节。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当好传道育人的“大先生”,是肖倩教授从教十六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树牢修身立德的“大格局”,厚植学术创新的“大思维”,葆有无私奉献的“大情怀”,让我们一起走近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我校护理学院副院长肖倩教授,听听她是如何于细微处体现博爱、于工作中追求精湛,在方法上力争开拓、在研究中追求创新的吧!
恰好是兴趣所在,庆幸有热爱相驱
记者: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无法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而您总说您很幸运,“从事了最喜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否请您分享您对这份工作的感受?
肖倩教授:是的,我非常喜欢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己的工作内容恰好是兴趣所在,这于许多人而言,是一种幸运。教学和科研工作带给我多种感受,让我愈发觉得工作的意义。一是契合感,护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和我本人偏于沉静的特质比较契合,这能让我坚守初心不断精进能力去匹配这个岗位的要求。二是挑战感,如何教好每一名学生,培养一批批学生成长成才,如何进行科研创新并实现成果转化,对于我而言,都具有挑战,所幸我也乐此不疲。三是成就感,教学上我和很多老师一起努力提升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科研上我和团队做出一些成果应用于临床能让病人受益,这种成就感让我无比满足。四是幸福感,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带给我很多感动,可能只是一些很小的事,但能看到他们内心的热爱、努力和优秀,都会让我觉得自己作为老师确实在发挥示范和育人的效应。五是分享感,在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会议上分享我们取得的一些比较创新的成果时,能够给国内外同行一些启发,这也成为激励我们努力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和珍惜。我始终坚信,心存热爱,温暖有光。同时,要让学生们感受到爱,他们才能学会爱病人、爱护理。热爱和责任,就是我奋斗的动力和激情,托举学生成长为担当健康中国建设大任的时代护理新人,这是我作为一名护理教师最大的幸福。
记者:和医学其他专业相比,护理专业相对年轻,但也有很多发展契机,请问您是怎么把握这些契机的?
肖倩教授:有为才有位,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如果我们觉得护理学专业还不够好,那就去建设她、发展她。护理专业和其他医学专业相比,确实相对年轻,但年轻往往孕育着希望,意味着更多机会和可能。尤其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进程,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越来越高。护理学是一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学科和专业,护理的本质不仅仅是关注患病人群,而是增进和保持健康,帮助患者或健康人进行有益于健康或恢复健康的活动。护士,将是大健康背景下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力量。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如果能把握发展机遇,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更能持续激发和保持护理专业的生命力,走在专业发展的前沿。
当时我们做基础研究,不断找专业老师请教,阅读了很多专业书,从专业上无法对话到一步步完成课题,探索出护理新机制,这是护理学与基础医学的交叉融合。我们在做信息技术与护理的跨界融合时,也经历了类似的阶段。保持对科技发展的敏感和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参观交流、与IT公司合作,来进行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护理研究。最终我们拿到了国家级、北京市级的课题,也获得了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也在一些比赛中获奖。整个过程对我和团队来说,都成长了很多,也感受到了跨界创新的力量和服务护理实践的成效。诸如此类,我想每一次勇敢尝试,每一次全力以赴,每一次巧妙借力……都是我们为把握发展契机所做出的努力,要想真正推动学科发展,护理人必须拿出自己的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请问您在工作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后来是怎么克服的?
肖倩教授:困难肯定有不少,我想说说我们实验护理学开展科研工作时的一个情境。当时我们申报了一个北京市的基金项目,虽然一些基础研究知识足以支撑我们填写项目申报书,但等到具体落实研究方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就像一个“小白”,无从下手。于是,我去找基础医学的老师请教,刚开始,他们给我的建议中有些名字我都听不懂,有些仪器名称和研究方法我也没听说过,当初这方面知识的匮乏,让我无法跟他们进行专业上的对话,那种无力感给我印象太深刻了。
怎么办?我只能从头开始学,首先我得把这些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专用名词弄明白,再通过看书、查阅资料掌握他们提到的知识点,慢慢地才能跟他们进行专业对话,这是第一步。这一步实现了以后,我就到他们实验室去参观,学习仪器操作和研究方法,如果老师们没有时间,我就跟着他们的研究生一起观摩学习。从门外汉到了解基础研究知识和技巧,再到自己开展研究,这个过程我克服了很多困难,但收获更多,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质的突破。后来我们顺利完成了课题,也相继开展了多项机制探索有关的科研项目。今年,我们团队一位青年老师拿到了一个侧重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的国自然青年项目,这对护理人来说非常不容易。课题进展过程中可能还会面临知识技术以及能力层面的鸿沟,但有了之前的经历,我相信只要肯钻研,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任”
记者:您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任”,请问您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
肖倩教授:学校对新教师的培养一直以来都特别用心、特别规范,培训内容也很丰富。我是2006年毕了业就来首医工作的,当时参加新职工入职培训时,在一个培训会上,有一位专家谈到自己是如何从青年教师一步步成长为业内专家。他在讲述过程中特别提到了“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任”,他自身的成长历程也很契合这句话,所以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从那以后,我就把这句话当作我的座右铭,这么多年来我也一直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作为大学教师,我们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授专业知识,而是课上课下每一个行为举止都在言传身教。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从言行示范的角度上来讲,只有我们自己做到“尽心尽力尽责任”,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无论他们将来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尽心尽力尽责任”,都能独当一面可堪大任,这也是我对学生的一个培养目标。所以我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感悟这句座右铭的:老专家的榜样示范,我自己以身作则,以及对学生饱含期望。
记者:能跟我们分享一位对您影响深刻的人吗?他/她对您的影响是什么?
肖倩教授:我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个或几个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这些人会对我们品格素养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想谈谈我们护理学院的老院长吴瑛教授。我在护理学院工作这么多年,可以说是在吴瑛教授的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的,她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思维方式决定高度,而工作态度决定深度。我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就来源于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取决于自己是不是更有想法,能否将想法快速执行,是否足够努力,愿不愿意付出更多。吴瑛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思维敏锐、眼光超前的护理人,非常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团队带领方面,她都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工作方法和努力方向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吴瑛教授带给我一个很大的成长就是,她会引导你每一类事情应该怎么去思考,怎么去琢磨,琢磨明白了,起点和高度就不一样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包括我们写的东西,经常被她一遍一遍打回来,最开始你可能会郁闷,为什么总也达不到要求,但是看了她的批注后,你就会明白差距在哪里,而且这是很珍贵的学习过程。为什么这么改,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思维方式是什么,只有掌握了这些,下一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可以站到一个新的思维高度去思考问题、开展工作了。吴瑛教授对我们进行这种思维方式上的训练,帮助我们成长,我觉得对护理学院很多老师都是非常受益的,这也决定了我们未来往哪走,具体工作如何开展。
记者:请问您对首医护理的未来有哪些展望?
肖倩教授:第一个方面是人才培养。此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学院领导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护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今后,我们将着力于培养更多具有首医特色的、创新性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护理人才,争取为我国护理专业将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第二个方面是学科建设。在上一轮学科评估中,我们首医的护理学科为A-。推动我们护理学科再上一个台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三个方面是学院发展。对标学校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目标,我们希望护理学院不仅仅要追求国内一流水平,也要争取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鼓励老师和学生多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分享中国护理成果和智慧,致力于打出中国护理的影响力,掌握世界护理的话语权,通过学院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的很多老师成就了我,我也希望我能成就我的学生”
记者:请问您平常和学生是怎样一种相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肖倩教授:我平时特别喜欢跟学生们交流,跟他们相处总能让我变得快乐,心态变得年轻,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相处模式的话,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理解尊重、宽严相济、互相成就。彼此平等、互相理解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前提和基础,师生之间也不例外。我希望我和我的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敞开心扉,我也才能真正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我会尽可能去理解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用合适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成为他们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人。不过,虽然我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很宽容,但在教学科研中对他们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以研究生培养为例,我会要求他们的科研选题必须具有前瞻性,要有创新、有深度,毕竟从开题到正式毕业有两到四年的时间,在职研究生会长一些。我不希望他们在毕业答辩的时候会因为当初选题没有新意而影响科研质量,也不希望他们做一些没有新意,对护理实践帮助不大的题目,否则就失去了科研真正的意义和初心。但让我欣慰的是,尽管我比较严格,愿意选择我做导师的学生还是挺多的,说明他们都是想要在严格的科研训练中真正提升能力的学生。
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我的很多老师成就了我,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成就我的学生,而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带给我很多的感动和成就感。当看到很多学生已成长为护理骨干,很多学生沉浸于科技与护理的融合,发明创造,设计智能产品,开发信息系统,多个赛事获奖……我总是由衷地感动和感慨,是他们和我一起演绎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美好故事。
记者:在医科大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可能有较大一部分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最开始会心存落差,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您是怎样帮助他(她)们调整的呢?
肖倩教授:这其实是一个共性问题,不仅仅在医科大学,报考其他综合大学,也会面临专业调剂的问题。针对被调剂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落差,从被动接受到认可所学专业,并且积极主动学习,我想不是靠某一位老师努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学院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在我们护理学院,历来就有很好的传统,在新生入学以后,会安排院长第一课,由院长亲自给大家介绍护理专业的国内外建设发展现状、学院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护理的职业价值,进而引出护理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这样能让孩子们从入学之初就对护理专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对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有更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有些学生对护理学专业的理解不够深入,我会尽量做到共情学生的感受,站在他们的视角去体会他们的困惑,从而建立起彼此信任和教学相长的基础。我会分享我自己与他们相似的经历,告诉他们我真实的成长历程,如何从走进护理、理解护理到热爱护理,再到坚定地走在促进护理发展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从帮助他们端正心态到自我肯定的回归、教授他们专业知识到学习技能的习得、训练他们思维方式到综合素质的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只有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才能切实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可,从而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只要他们能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认真学习,就能为自己将来的成长奠定更好的基础,拥有更多主动选择的权利和更加美好的职业未来。
记者:您还有什么话想要对首医学生说的吗?
肖倩教授:首先,我希望我们首医的学生能够自信,要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学院和学校有足够的自信,相信学校一直在尽最大努力为我们的学习和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我们只有充分自信,才能在自我成长和个人发展过程中进入快车道。如果畏首畏尾,怨天尤人,做人做事没有底气的话,就会容易错过更多更好的机会。其次就是自律,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优秀的、对社会贡献大的人,都是很自律的人。自律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方说时间的管理、不良习惯的避免、诱惑的拒绝等等。希望我们首医的学生在充分自信的同时做到严于律己,勤学博思,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对自己的将来负责。
与此同时,我还希望首医的孩子们保持健康和乐观,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是我们做好所有事情的前提和基础;不忘初心,永远不要忘了,我们是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奋斗;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自己学习研究领域前沿发展动态,拓宽自己的视野,善于乘势借力,在扎实做好本学科研究的同时,巧妙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跨界创新。真正优秀的人,眼里是坦荡,心里是格局,骨子里是善意,相信自己的优秀,学习他人的美好,才能看见更大的世界,成就更远的未来。
“同心筑梦,师生传承,超越期待,不负韶华,就是教育最幸福的样子。”肖倩老师将自己的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故事娓娓道来,温柔的话语,坚定的眼神,如春风拂面,引人入胜。有智慧、有爱心,有作为、有力量,是她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做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创新主动求变、用知识服务全民健康、用科研反哺教学和临床的护理人,是她的初心与梦想。志做大先生,力着细微处,正因为有着许许多多像肖倩教授这样的首医人同心同德、矢志奋斗,共勉共进、勇争潮头,首医故事方能越讲越生动、越讲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