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研突破!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时至今日,癌症仍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实施精准有效的治疗,特别是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免疫治疗是癌症治疗的新希望,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高强教授团队在《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杂志上分别发表两项重要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功能多样性,突破了既往“以T细胞为核心的免疫治疗”研究模式,为肿瘤免疫治
2024-06-06

《自然-医学》刊发复旦上医耳聋基因治疗新成果:让聋哑儿童听见和说话

6月5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等的指导下,召开耳聋基因治疗成果·合成生物学研讨会。会上,发布了眼耳鼻喉科医院耳聋基因治疗团队当日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又一新成果,这也是中国科研团队首次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耳聋基因治疗方面的创新成果。 通过双侧基因治疗,5名聋哑患儿双耳听力均得到明显
2024-06-06

Nature |郭强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Synaptophysin调控突触小泡生成与功能的机制

神经突触小泡是神经系统中负责存储和释放神经递质的关键亚细胞器,通过精确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介导信息传递。尽管对突触小泡的生化和形态学特性已有一定了解,但关于其关键蛋白如何协同工作以确保神经递质的有效存储和释放,仍有许多未知。
2024-06-06

Cell | 杜鹏课题组通过剪接抑制获得两种新型人全能性干细胞

受精后,合子基因组最初处于沉默状态,前几轮细胞分裂主要依赖母源因子。在人类胚胎8细胞阶段,合子基因组激活(ZGA, 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使得胚胎发育逐渐转变为合子基因组调控。合子和早期胚胎卵裂球被称为全能性细胞,具有最高的发育潜能,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生物个体,包括胚内外的所有组织。然而,如何在体外捕捉并维持人全能性干细胞,该问题仍未被解决。
2024-06-06

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涛教授团队发现精准诊断帕金森病等α-突触核蛋白病的新型生物学标记物

2024-06-06

Advanced Materials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季晓媛团队开发基于可拆分抗...

近日,著名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季晓媛副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院陈楠教授团队题为“Dismantlable Coronated Nanoparticles for Coupling the In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Immunogenic Cell Death”的研究成果。
2024-06-05

Nat Commun | 徐彦辉团队揭示pre-mRNA加帽修饰偶联Pol II启动子近端暂停的分子机制

转录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破译的关键步骤。RNA聚合酶II(RNA polymerase II, Pol II)转录产物mRNA前体(pre-mRNA)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才能形成功能性mRNA,5′端加帽是新生pre-mRNA发生的第一步修饰,帽结构具有维持RNA的稳定性、参与RNA转运和翻译等重要生理功能。
2024-06-05

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团队构建基于脑深部信号的通用睡眠解码器

2024-06-05

《自然-医学》报道中山医院卵巢肿瘤诊疗中心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卵巢癌死亡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2/3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82%晚期患者治疗后会出现肿瘤复发。“生命不息,化疗不止”,曾经是复发卵巢癌患者躲不过的循环,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国内外治疗卵巢癌的顶级机构,对于停药6个月以上、初次复发的卵巢癌,常常选择手术作为常规的诊疗手段,但这一做法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长期以来,铂敏感、初次复发卵巢癌被
2024-06-03

生命学院魏迪明团队开发DNA折纸单链骨架从头合成方案

在过去几十年中,DNA 纳米技术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平台,可以用于制造多样的纳米结构,从而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开辟了众多的研究机会。其中 DNA 折纸方法已成为 DNA 纳米技术的主要突破之一。DNA 折纸结构的复杂性和可控性不断提高,展示了强大的自组装能力,可用于自下而上的纳米构建。尽管如此,快速生产高度定制的单链 DNA骨架链仍然是一个挑战。目前文献中提到的大多数 DNA 折纸
2024-06-03
科研狗©2015-2025 科研好助手,京ICP备20005780号-1 建议意见

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