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丨周玉峰团队与合作者首次揭示IL-37a作为核细胞因子调控炎症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

 细胞因子风暴或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多种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常见的致病综合征,包括冠状病毒病2019(COVID-19)和感染性休克【1-4】。该综合征的特征是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过量产生,导致全身炎症、器官衰竭和死亡【1-5】,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2,5】。深入研究人类免疫调节系统,将有助于找到安
2023-10-29

附属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取得肺癌研究新成果

日前,附属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等5家单位,探索了免疫联合化疗克服肺癌靶向耐药的新策略,最新研究成果“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携带EGFR突变且靶向耐药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杂志发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钟华是论文第一作者,名誉主任韩宝惠是通讯作者
2023-10-27

同济大学杜昌升教授课题组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中获得新进展

2023年10月24日,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杂志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杜昌升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题为“TPN10475 alleviates concanavalin A-induced autoimmune hepatitis by limiting T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through inhi
2023-10-27

【研究进展】 同济大学施剑林/逯向雨、李斌、董海青团队提出银屑病催化疗法,成果发表于...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施剑林院士/逯向雨助理教授团队联合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李斌院长团队和董海青团队在《自然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Single-atom catalysts-based catalytic ROS clearance for efficient psoriasis treatment and relapse prevent
2023-10-27

Nature | 北京大学罗冬根团队发现“一细胞,两递质,两视觉功能”的神经机制

神经细胞经特殊的连接点——突触连接起来所组成的神经环路是神经系统(脑)的基本功能单元,其通过释放某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实现细胞间的信号传递。不同的神经细胞释放不同的递质,从而行使不同的功能。视觉作为机体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分辨图像(图像视觉),其它功能(非图像视觉)则与图像生成并无直接关联,而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如对昼夜节律的调节等)。尽管研究者们很早就认识到,视觉系统的这两种功
2023-10-26

【科研进展】 同济大学周彩存教授领衔的两项国际多中心肺癌研究获重大突破

北京时间10月21日晚,《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与正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2023年会同步发表由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领衔的两项国际多中心III期试验结果:PAPILLON研究证明,amivantamab(埃万妥单抗)+化疗可显著延长携带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1
2023-10-22

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团队《JAMA Netw Open》发文阐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年龄与癌症的关系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JAMA Netw Open》发表题为“New-Onset Ag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Cancer Ris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不同年龄发病与癌症发生的关系。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博士生刘宸安、刘通,贾平平教授,开滦总医院张青松教授
2023-10-25

Nature Metabolism | 基础医学院陈建国团队发现内源性氨的有益新功能

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代谢废物,具有众所周知的神经毒性作用。然而,对内源性氨的有益功能知之甚少。 2023年10月23日,基础医学院陈建国及王芳共同通讯在Nature Metabolism(IF=21)在线发表题为“Gut microbiome-derived ammonia modulates stress vulnerability in the hos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
2023-10-25

Trends in Genetics | 复旦大学杨力课题组综述环形RNA识别和定量的策略与挑战

2011年左右,随着对不含多聚腺苷酸尾(poly(A) tail)转录本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环形RNA在细胞内被发现,其生成加工机制和潜在功能也在近十年被广泛研究。已知大部分的真核环形RNA由外显子反向剪接生成,即下游5'剪接位点反向连接到上游3'剪接位点形成共价闭合环结构。环形RNA的生成受到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等多种因素调控,且一些高表达的环形RNA可参与多种生物功能调控。
2023-10-24

Cell Reports | 北京大学李程研究组合作报道染色质架构蛋白CTCF参与调控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

哺乳动物的发育和细胞命运决定是生物学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哺乳动物的生命起源于受精卵,通过发育过程分化为数百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成生物个体。细胞分化和命运决定依赖于复杂和动态的基因调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胞核内的DNA通过折叠和压缩形成染色质高级结构,染色质高级结构参与基因的转录调控。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特异的染色质高级结构,但是它们如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尚不完全清楚。2022年朱大海/张勇团队
2023-10-23
科研狗©2015-2025 科研好助手,京ICP备20005780号-1 建议意见

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