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院破解“癌王”新辅助治疗疗效“秘诀”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五年生存率仅约10%,因而被称为“癌中之王”。外科手术是胰腺癌唯一的根治手段,但整体手术疗效尚不令人满意。
2023-10-18

BMC Medicine|李惠平、高雨农联合团队发现晚期女性恶性肿瘤无化疗替代方案

2023年9月29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惠平教授和高雨农教授团队共同开展的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和药代动力学扩展的氟唑帕利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卵巢癌和三阴性乳腺癌的Ⅰ期研究 (NCT03075462) 结果发表于《BMC Medicine》(IF:9.3)。
2023-10-17

PNAS |张勇课题组首次检测AD模型小鼠中内源性AMPA受体的动态变化,并发现其动态变化的异常与5xFAD小鼠学习缺陷相关

2023年9月2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张勇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检测了AD模型小鼠中内源性AMPA受体的动态变化,并发现AMPA受体动态变化异常在5xFAD小鼠学习缺陷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中,AMPA受体介导大多数快速兴奋性传递。突触AMPA受体水平的动态变
2023-10-17

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丽萍/王拥军教授团队《BMJ》发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试验II(CATIS-2)研究成果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拥军教授/刘丽萍教授团队联合美国杜兰大学Jiang He教授及苏州大学张永红教授在《BMJ》上发表题为“Early versus delayed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 multicentre, open label,
2023-10-17

《肿瘤细胞》刊发附属胸科医院团队重要成果:食管癌免疫疗法获得突破性进展

10月12日,由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食管亚专科主任李志刚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管癌个体化精准诊疗体系的构建”取得重要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肿瘤细胞》(Cancer Cell)在线发表。李志刚为论文第一通讯作者,胸外科刘智超博士、马宁助理研究员及杨洋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同时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项目资助。
2023-10-17

Leukemia丨石玉衡/高海/徐国良团队报道了cGAS-STING 通路在介导TET2 缺失导致的CH发生中的作用

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CH)是造血干细胞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异常扩增的现象,并会导致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生。目前的研究指出TET2是CH中最常突变的基因之一,并且与CH的发生密切相关。TET2的主要功能是催化 DNA 上5-甲基胞嘧啶(5mC)的氧化,并最终通过碱基切除修复系统完成 DNA 主动去甲基化过程。
2023-10-16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周菁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盘状结构域受体1(DDR1)是内皮细胞中新的力学感受器

2023年10月13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周菁课题组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伟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Endothelial 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 Senses Flow to Modulate YAP 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并证明了盘状结构域受体DDR1可
2023-10-16

Nat Commun | 服部素之团队合作揭示神经性疼痛相关的P2X4受体别构抑制的机制

P2X受体是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家族,受胞外ATP激活。该家族在脊椎动物中有七种亚型,以同源或异源三聚体的形式发挥生理功能。其中,P2X4主要在神经元、免疫细胞以及心血管平滑肌与内皮细胞中表达,参与促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与慢性神经性疼痛、神经性炎症有关,是个潜在的药物靶点。迄今已发现了一些P2X4亚型特异性的拮抗剂,然而,P2X4受拮抗剂抑制的详细机制仍不清楚。 2023年10月13
2023-10-14

附属仁济医院翟博团队发表肝癌治疗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翟博团队关于CAR-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随访数据研究发表于期刊Cancer Communications,为免疫细胞治疗肝癌等实体瘤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及研究策略。
2023-10-13

Adv Sci丨复旦大学侯宪玉研究团队揭示Arf1缺失增强抗肿瘤免疫极其机制

树突状细胞 (DCs),特别是传统的I型树突状细胞 (cDC1),能够呈递肿瘤抗原以及分泌调节T细胞存活和效应功能的细胞因子【1, 2】。在抗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肿瘤内的cDC1招募T细胞进入肿瘤【3】,重新刺激和扩增肿瘤特异性CD8+ T细胞,并通过促进T细胞的干性来支持T细胞效应功能【4】。而肿瘤细胞(包括肿瘤干细胞)通常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和产生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来逃避免疫系统,以阻止肿瘤部
2023-10-12
科研狗©2015-2025 科研好助手,京ICP备20005780号-1 建议意见

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