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Discovery丨屈前辉课题组报道突触囊泡糖蛋白SV2A与抗癫痫药物布瓦西坦作用的分子基础

 癫痫是最常见的慢性脑部疾病之一,在我国俗称“羊癫疯”,占全球疾病负担0.5%以上。全世界约有 7000 万人患有癫痫,其中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发病风险最高。癫痫发作时,身体某一部位或整个身体会产生短暂非自主性抽搐,有时也可能丧失意识和尿便失禁,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由于这些异常行为,癫痫患者也往往备受歧视。癫痫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结构性、遗传性、代谢性、感染性等,但仍有将近一半的患者
2024-05-21

贾桂芳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RNA结合蛋白EHD6激活m6A结合蛋白并通过相分离调控水稻抽穗开花的分子机制 ​

  水稻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中抽穗开花期是决定品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的关键形状。因此挖掘新的抽穗调控基因,解析抽穗期的分子机制,对培育高产、优良、广适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RNA表观遗传学是近些年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其中m6A是真核生物mRNA内部分布最广以及最重要的RNA修饰。此前研究发现该化学修饰会被特定的m6A结合蛋白(Reader)识别并调控mRNA稳定性、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等
2024-05-20

药学院邵黎明课题组揭示中国创新药在美国的临床研发进展

5月8日,复旦大学药学院邵黎明教授团队的研究文章《中国创新药在美国的临床研发进展》(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novative drugs in the USA)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在线发表。文章通过分析2007-2023年中国创新药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的情况,展示了近17年来中国正在加快从制药大国迈向制药强国,中国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
2024-05-15

药学院邵黎明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刘景根研究组在KOR激动剂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Kappa受体(KOR)是目前疼痛、顽固性瘙痒以及抑郁症治疗药物的热门研究靶点之一。复旦大学药学院邵黎明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刘景根研究组近期在药物化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报道了新型KOR选择性激动剂7a的发现及研究工作,为非成瘾性强镇痛新药的研制提供了新的先导化合物支持。 临床上对于中重度疼痛治疗药物存在巨大需求,寻找能够克服
2024-05-24

Nature|刘志博团队报道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

近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刘志博团队于《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ovalent Targeted Radioligands Potentiate Radionuclide Therap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类核药物设计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及优异的临床研究数据,有望改写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该工作基于现代共价药物分子工程发展了一类新型药物形式,即靶向
2024-05-24

Cell |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方晓峰和李丕龙受邀撰写SnapShot,聚焦植物生物学中的凝聚体研究

2024年5月23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方晓峰和李丕龙受《细胞》(Cell)杂志主编Lara Szewczak邀请,撰写题为“植物生物学中的凝聚体”(Condensates in Plant Biology)的SnapShot,凝练了植物中凝聚体的研究历史、性质、种类和功能,为了解植物凝聚体研究提供参考。 生物凝聚体是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组装形成的无膜结构,在空间和
2024-05-24

一个新发现的菌种命名为“庄辉木米亚菌”

2014年莫纳什大学马来西亚分校(Monash University Malaysia Campus, MUMC)药学院Learn-Han Lee博士,从马来西亚的帕杭州宽坦市红杉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新的放线菌株(a novel actinobacterial strain),属于类诺卡菌科的一个新菌属(genus)和新菌种(species),用马来西亚莫纳什大学英文缩写MUM命名为木
2024-05-24

J Med Chem|孙崎课题组联合黄卓研究员和吴林教授在选择性晚钠电流抑制剂及其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3型方面获得新进展

2024年5月17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孙崎教授、黄卓研究员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林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题为“1,4-二取代哌嗪酮类化合物选择性抑制晚钠电流活性及缩短兔离体心脏的QT间期的疗效”的原创性研究工作。晚钠电流是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持续存在的内向微小钠电流,晚钠电流增大是长QT间期综合征3型(LQT3)及其
2024-05-20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魏迪明团队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王雯团队合作揭示季铵化合物在复杂核酸自组装中的促进作用

在过去四十年DNA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中,人们通过简单而强大的碱基互补配对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自组装,并构建了丰富多彩的DNA纳米结构。然而,更复杂的结构通常需要更长的组装时间,或组装产率低下。人们已经对多个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如阳离子种类和浓度、温度、变性和拥挤剂等。然而,对复杂自组装系统的理解仍然有限。很多优化工作可能仅适用于特殊的自组装案例。当前DNA纳米技术中最常见的组
2024-05-19

基础医学院杨振华教授课题组揭示PARP1调控基因转录和肿瘤发展的新机制

2024年5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遗传系杨振华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Cancer letters发表了题为“PARP1 interacts with WDR5 to enhance target gene recognition and facilitate tumorigene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PARP1和表观遗传调节因子WDR5在靶基因识别、基
2024-05-17
科研狗©2015-2025 科研好助手,京ICP备20005780号-1 建议意见

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