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zheimer’s & Dementia|侯羽君团队合作发现Urolithin A提高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恢复线粒体自噬和溶酶体功能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以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特征。AD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其病理特征是Aβ形成的淀粉样斑块和tau蛋白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然而临床上尚无可治愈或延缓AD疾病进程的药物。自噬受损,包括线粒体自噬和溶酶体功能受损,在AD中起关键作用。Urolithin A (UA)是存
2024-05-27

Cell death discovery|张赫团队建立诱导双靶点再平衡新方法显著提高肿瘤靶向治疗效果

恶性肿瘤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常涉及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传统的单靶点治疗主要针对一个信号通路,但肿瘤细胞常通过激活替代通路获得耐药性。因此,靶向多种肿瘤缺陷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NF-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的过度激活和cGAS(Cyclic GMP-AMP Synthase)的异常沉默在肿瘤细胞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免疫应答
2024-05-24

New Phytologist—上海交大薛红卫教授团队发现酪蛋白激酶AELs调控植物衰老的新机制

衰老是生命体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植物衰老通过营养物质的降解和重新分配,不仅确保了生命持续,还为新一季生长提供了储备资源。研究衰老对理解植物世代繁衍、适应环境变化,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I型酪蛋白激酶(CK1)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参与调节多种细胞活动和生物反应,在昼夜节律、囊泡运输、DNA修复、细胞周期、光信号、植物激素作用等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拟
2024-06-16

生命学院魏迪明团队与免疫所、基础医学院曾文文团队合作开发复杂单链核酸纳米结构的体外及体内自折叠

核酸纳米结构(DNA/RNA nanostructure)作为一种可灵活设计、可精确编码、可准确组装的人工纳米结构,已在诸如环境监测、生物计算、智能材料等众多领域显现出可观的应用前景。凭借着碱基之间严格精确的互补配对(A-T/U、C-G),核酸分子可通过其序列片段之间的匹配识别实现分子内或分子间的结合,进而得以实现复杂的高阶组装,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形貌、特定功能的纳米结构。 迄今
2024-05-23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 惠楠团队揭示城市化和季节对气溶胶抗生素抗性基因入室传播的影响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惠楠团队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在线发表了“Urbanization influences the indoor transfer of airborne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which has a seasonally dependent patter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城市化和季节在调控气
2024-05-23

Circ Res︱华中科技大学胡清华/蒋丁胜联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易欣团队揭示调控肺动脉高压的表观遗传学新机制和新靶点

2024年5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胡清华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蒋丁胜以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易欣团队在心血管领域学术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发表题为“SMYD2-methylated PPARγ Facilitates Hypoxia-indu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by Activating Mitophag
2024-05-23

NatureChemicalBiology∣北京大学吕丹/游富平/尹玉新团队合作发现一种新型RNA磷酸酶

5'-三磷酸(5'-PPP)RNA被认为是一种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能够被模式识别受体RIG-I所识别,并引发宿主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反应。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实际上,每秒钟哺乳动物细胞内会产生数百万个5'-PPP修饰的转录本。其中一些转录本,特别是由RNA聚合酶III介导的转录本,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并保持为5'-PPP,具有潜在激活RIG-I的能力。细胞是如何在保持足够的敏感性以
2024-05-22

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团队揭示帕金森病快动眼睡眠障碍颅内脑电—肌电耦合新机制

.gpCmsArticle00 p{line-height: 200%;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6px; margin-bottom: 10px; text-align: justify; word-break: normal; margin-top: 0; line-break: strict }.gpCmsArticle04 table td p{text
2024-05-22

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邵志成团队开发了多种神经类器官/脑组织冻存新技术

随着类器官技术的进步,脑类器官在研究人类大脑发育、脑疾病建模和开发新药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脑类器官对于研究和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疾病至关重要。然而,脑类器官的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极大限制了它们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携带病理特征的新鲜人脑组织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更为可靠的模型。目前,具有特定病理特征的脑组织可获取性,可操控性以及低温保存神经活性都面临很多技术难题。冷冻保存技术已在胚胎干细胞、
2024-05-22

基础医学院李纤/杨菲教授课题组揭示衣康酸调控神经元铁死亡新机制

利用体内外脑出血后神经元铁死亡模型,结合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和传统分子生物学手段,首次阐明衣康酸可通过烷基化修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4减缓脑出血后神经元铁死亡
2024-05-21
科研狗©2015-2025 科研好助手,京ICP备20005780号-1 建议意见

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