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现面向海内外长期公开招聘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岗位人员。作为汇集国内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顶尖战略科技人才的一流平台,这里有深厚的科学底蕴与创新的学术氛围,诚挚欢迎致力于科研创新的青年才俊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共创未来!
一、实验室介绍
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具有悠久的历史,前身是由著名动物生态学家寿振黄教授和夏武平教授在1962年创建的动物生态研究室。1994年由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迅猛发展,动物研究所成立了保护生物学研究室。1997年6月,根据学科发展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的战略需求,由动物生态研究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室合并为现在的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2006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在历代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不懈地创新和努力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野生大熊猫研究的开创性工作、到九十年代初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体系的建立,直至今日在宏、微观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著成就,实验室不仅已成为国内顶尖的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并在同类领域内亦具有相当高的国际影响力。
实验室将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需求,致力动物生态与物种保护的重大科学问题,解析全球变化背景下动物的响应和适应策略,揭示动物濒危与疫源疫病传播的生态学和遗传学机制,发展前瞻性的野生动物保护、外来入侵物种与疫病防控的对策和关键性技术,以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等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国家级“智库”和创新高地。
实验室目前有十四个一流的科研团队,其中中科院院士一人,三人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三人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实验室80%以上的研究工作来自各类国家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每年所获得的科研经费在数千万元。实验室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有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在大型兽类的保护基因组学、鸟类生态学、行为与进化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入侵生态学、濒危珍稀动物的保护与管理、重要野生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预警等领域已获得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刊物Nature、Science,以及本领域的主流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
二、应聘条件
1、获得博士学位,且获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年龄不超过35周岁;博士期间或近三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SCI论文,已发表过较高水平研究论文者优先考虑。
2、专业知识扎实,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强烈的兴趣;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较好的英文文献阅读、写作与交流能力。
3、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身体健康,能稳定工作。
注:实验室合作导师简介和博士后招聘的其他需求见附表。
三、岗位待遇
1、协助和支持博士后申请各类博士后人才项目,如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流计划、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动物研究所‘秉志’博士后特别支持计划等。
2、待遇:税前年薪25-30万元。对于特别优秀,或做出突出创新贡献的人员,可进一步协商薪酬水平。
3、户口:在站期间户口可迁入中科院动物所(北京市)集体户口,出站后可享受博士后户口迁移及家属户口随迁等政策。
四、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各类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2、证明科研能力的相关材料: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
3、博士后工作期间的研究计划。
4、2-3名专家推荐信(含推荐人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其中一名推荐人须是申请人的博士导师。
五、应聘程序
1、应聘者将申请材料以PDF格式发送至意向合作导师邮箱(见附表),邮件主题请注明“博士后应聘+姓名”;申请材料不退还。初步审核后组织面试。
2、本招聘启事长期有效;联系电话:010-64807093(王老师)。
附表:
研究组 |
合作导师 (按拼音排序) |
研究组介绍 |
招聘人数 |
招聘方向 |
应聘专业背景要求 |
联系方式 |
生态适应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组 |
杜卫国 研究员 |
主要从事爬行动物生理和进化生态学研究,发现爬行动物胚胎能通过行为热调节应对环境温度变化,改变了胚胎缺乏主动调控能力的传统观点。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 Current Biology, Biological Review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等国际期刊。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等科研项目。 |
1-2名 |
动物生态学、发育生物学 |
具有动物生理、行为、进化或发育生物学研究背景。至少在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篇。 |
010-64806279, duweiguo@ioz.ac.cn |
野生动物疫病研究组 |
何宏轩 研究员 |
基于“one health”和保护医学的理念,围绕病原生态学,重点开展病原在自然界或自然宿主的保藏机制,病原在不同物种间的跨种传播机制,野生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的生态学机制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Reports、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等学术期刊。 |
1-2名 |
病原学、 免疫学、 基因组学 |
1.具有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病原相关生物信息学等相关研究背景; 2.工作认真、有责任心,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3.良好的中英文写作与交流能力,能够对外联络与交流 |
010-64807118, hehx@ioz.ac.cn |
演化保护基因组学研究组 |
胡义波 研究员 |
主要方向:1)演化保护基因组学研究:重点研究食肉目等濒危保护旗舰物种演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阐明其濒危和适应策略的遗传学机制,为其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服务我国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2)哺乳动物重要性状演化的分子机制解析:应用基因组学、演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方法,阐明哺乳动物重要性状演化的分子机制,以期丰富演化生物学理论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机制性认识。相关论文发表在PNAS、Science Advances、Genome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Molecular Ecology、Ecology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并得到了国际同行和科学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
2名 |
基因组学、 进化生物学 |
1.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或进化生物学等相关方向,能独立开展基因组等组学数据分析工作; 2.熟练运用R\Python等编程语言; 3.有基因组等组学项目经验的申请人优先考虑; 4.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以及熟练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 5. 已取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或即将毕业的应届博士毕业生,以第一作者至少发表过SCI论文1篇,年龄35周岁以下。" |
010-64803507,ybhu@ioz.ac.cn |
能量代谢与调控课题组 |
金万洙 研究员 |
主要从事肥胖糖尿病治疗及脂肪细胞分化的机制、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理、癌症的免疫治疗等相关研究。通过利用整体性基因敲除和条件性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病毒介导的特异性基因敲除/过表达细胞模型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来研究关键基因/蛋白质的在体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项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多项课题。在Adv scinece、GUT、PNAS、Cell Research、The FASEB Journal、J Mol Cell Biol、Endocrinology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并获得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 |
1-2名 |
能量代谢与调控、 癌症的免疫治疗 |
1. 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2. 熟练运用R\Python等编程语言,开发过相关生物信息算法和工具软件,特别是有深度学习或者人工智能软件开发项目经验的申请人优先考虑; 3. 生物学专业知识扎实,对能量代谢与调控、癌症免疫治疗或新型口服蛋白药物研究有强烈兴趣,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发表过SCI论文或专利。 |
|
灵长类生态学研究组 |
李明 研究员 |
主要从事非人灵长类的保护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研究兴趣主要基于组学和生态学大数据开展非人灵长类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种群基因组学、保护基因组学、适应性进化、行为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开展疣猴亚科的演化、适应与保护等方面的相关问题。主要成果已在Nature Genetics、Science Advance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GigaScience、Molecular Ecology、Conservation Biology、Biological Conservation等期刊发表。 |
1名 |
基因组学、 生态学 |
1. 具有相关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气候变化或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背景,并获得相关研究博士学位者。 2. 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头交流能力。 3. 应聘者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至少发表有一定影响力的SCI论文1-2篇。 |
010-64807067,lim@ioz.ac.cn |
野生动物病原传播与病理研究组 |
李杨 研究员 |
主要从事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免疫学、病毒学和抗病毒RNA干扰等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Nature Microbiology, PLoS Pathogens,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课题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
1-2名 |
野生动物病原传播与病理 |
"研究基础包括但不限于:分子病毒学;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组功能基因分析(生信方面)等。 1.应届毕业生已获得博士学位,或近3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有相关研究方向基础,发表过领域相关的SCI论文; 2.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具备良好的英文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 |
yli@ioz.ac.cn |
动物入侵生态学研究组 |
刘宣 研究员 |
主要以两栖类等外来入侵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面向外来物种入侵预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需求,综合野外观测、受控实验和生态模型技术,开展动物入侵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地理学研究。相关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Ecology Letters等刊物发表;现担任动物学杂志、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等期刊编委。 |
2名 |
入侵生态学、生物地理学 |
1. 身心健康、具有团队协作、人际交流和自我情绪管控能力; 2. 具有野外受控实验、或分子生物学、或R\Python\GIS等编程语言和地统计模型运用的相关研究背景; 3. 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
010-64807193,liuxuan@ioz.ac.cn |
动物多样性与环境适应研究组 |
聂永刚 研究员 |
主要开展大型哺乳动物生态适应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围绕野生动物营养与繁殖策略、迁移与栖息地利用、种群现状与受胁因素、种间关系等科学问题,采用基于野外观测的多学科整合方法,研究野生动物对栖息环境的生态适应性、野生动物种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研究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物种濒危过程与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ce, Current Biology, The ISME Journal, PNAS等学术期刊。 |
2名 |
行为、种群、景观生态学,分子生物学 |
1. 年龄不超过35周岁,近三年内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以第一作者发表至少一篇SCI论文; 2. 具有野外研究工作经验以及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背景; 3. 专业知识扎实,对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有强烈兴趣,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
010-64807259,nieyg@ioz.ac.cn |
鸟类生态学研究组 |
孙悦华 研究员 |
中国森林鸟类的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重点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山针叶林特有鸟类的起源、进化、行为、生态及保护研究。长期以来对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等鸟类开展了生活史对策、种群动态及保护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研究内容还包括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涉及性选择、捕食压力和生境差异对鸟类生活史策略的影响等。 |
1名 |
生态学 |
1. 具有野外研究工作经验以及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研究背景; 2. 对鸟类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有强烈兴趣,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
|
鸟类行为功能与进化研究组 |
王代平 研究员 |
主要研究方向:1.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组测序时代下的行为生态学研究;2.种群数量遗传与进化学研究;3.系统比较生物学研究。课题组采用社会网络、大数据分析和基因组学等新的方法来研究鸟类行为生态、重要表型的遗传和进化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和保护等科学问题。取得了系列的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The Innovation、Plos Bi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Evolution、The American Naturalist、Behavioral Ecology等知名期刊上。 |
2-3名 |
动物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 |
1. 具有野外研究工作经验、行为生态学或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背景; 2. 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头交流能力。 |
010-64807169,wangdaiping@ioz.ac.cn |
动物生态与保护遗传学研究组 |
魏辅文 院士 |
涉及保护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包括保护演化生物学、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生理学、保护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保护宏基因组学和保护管理学等。重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Genetics, PNAS, Current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Trends in Microbiology, Trends in Genetics, Ecology, Molecular Ecology, Functional Ecology, Conservation Biolog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Conservation Letters等期刊上,得到Nature、Science等著名杂志和Discovery频道、BBC、路透社等知名媒体广泛报道和评述。目前主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 |
1-2名 |
基因组学、 进化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态学 |
1.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或进化生物学等相关方向,能独立开展基因组学数据分析工作; 2. 近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博士期间或近三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SCI论文,已发表过较高水平研究论文者优先考虑; 3. 专业知识扎实,熟练掌握博士学习领域相关的实验技术; 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熟练运用R\Python等编程语言; |
yanli@ioz.ac.cn |
种群和进化遗传学研究组 |
詹祥江 研究员 |
以猛禽等濒危鸟类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生态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理解濒危动物的种群动态、演化过程,深入探究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宏微观进化机理。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 |
1-2名 |
生态学、 生物信息学 |
1. 理论基础扎实,具有生态学、数学、物理学相关研究背景; 2. 具有丰富野外研究经验,或熟悉Linux系统及熟练掌握Per\Python等编程语言; 3. 具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擅长团队合作; 4. 至少以第一作者在领域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2篇。 |
pansk@ioz.ac.cn |
动物适应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组 |
周旭明 研究员 |
主要以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从事系统学、适应性进化以及衰老机制等研究。目前已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Systematic Biology、Cell Reports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30余篇。课题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面上及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
2名 |
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疫病 |
1. 具有计算生物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熟练掌握领域内相关分析方法和操作技术; 2. 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至少在进化生物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或动物疫病等领域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篇。 |
010-64802412,zhouxuming@ioz.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