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玉琳教授团队研制心脏内皮细胞靶向递送系统促进心脏修复

科研进展 | 2024-05-13 | 浏览次数:688
来源地址:http://news.ccmu.edu.cn/syyw_12977/ef6c41e2e6b34ba881977318f1a3b738.htm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玉琳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课题组合作在《ACS Nano》杂志上发表了题为“One Endothelium-Targeted Combined Nucleic Acid Delivery System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rapy”的研究论文,建立了一种心脏内皮细胞靶向的联合核酸递送系统,精准地靶向心脏内皮细胞递送药物,有效地缓解心梗后内皮炎症,促进血管新生和心脏修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邵怡辉助理研究员和北京化工大学的许晨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李玉琳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的徐福建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急性心肌梗死(MI)和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现有的治疗方法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不适合或无法接受这些治疗手段,亟需新的治疗方法。内皮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的炎症反应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尚无靶向心脏内皮细胞有效治疗方法。

两个课题组前期合作开发了阳离子载体CHO-PGEA高效递送核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心脏特异性内皮靶向肽CRPPR偶联到CHO-PGEA表面,构建内皮靶向递送载体。该载体使心脏递送效率提升2倍,肾脏和肝脏中递送效率降低2.8倍和1.3倍,实现了药物在心脏的高富集。小鼠心肌梗死模型中利用内皮靶向同时递送ICAM1-siRNA和CXCL12-DNA质粒有效抑制内皮细胞炎症,并促进血管生成和心脏修复。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揭示,内皮靶向干预ICAM1和CXCL12能够显著下调与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相关的基因,同时恢复与心肌收缩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与使用单一核酸递送相比, ICAM1-siRNA和CXCL12-DNA质粒联合治疗显示出更优治疗效果。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还为开发针对心脏内皮细胞相关疾病的药物递送提供策略。

心脏内皮细胞靶向的联合核酸递送系统示意图

该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30013, 81970215, 82100262)资助下完成。

李玉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衰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近年以通讯/第一作者在《Circulation》《Cell Metab》《Circ Res》《Nat Cardiovasc Res》《Nat Commun》等高影响力学术杂志发表了 20篇研究性论文,获批发明专利14项,申报国际专利2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 6项国家级课题。担任美国生理学会《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杂志编委、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等。入选青年北京学者、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说明:本页内容来自互联网搜索引擎自动搜索发布,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浏览,如果您不希望您的管理页面被本站索引发布,请联系我们。

推荐动态

科研狗©2015-2025 科研好助手,京ICP备20005780号-1 建议意见

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