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betologia | 人工智能分型指导2型糖尿病精准治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因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通常患者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即在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难易程度,并发症发生轻重程度因人而异,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挑战
2022-07-23

Nature Immunology | 中山大学宋尔卫院士、苏士成教授团队揭示促进T细胞进入肿瘤新策略

【研究背景】 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或恢复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进行治疗的新策略。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都是针对机体抗肿瘤反应的不同步骤,例如PD-1/PD-L1抗体针对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步骤;CTLA-4抗体针对T细胞在引流淋巴结的教育和激活步骤;CAR-T针对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步骤;肿瘤疫苗针对抗原提呈步骤(图1)。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目前只有大约 20-30%患者获
2022-08-05

Nature Cell Biology | 中山大学苏士成/江山平团队揭示"嗜酸性粒细胞胞外DNA网介导神经免疫系统互作加重哮喘”

研究报道,在病毒感染及LPS诱发的哮喘肺部存在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浸润(1,2)。有趣的是,非感染性哮喘肺部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极少,而肺组织中仍能观察到相当数量的胞外网状DNA结构,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哮喘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约三亿人口,是重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哮喘的典型病理特征(3)。
2022-08-04

JCI | 北京大学白凡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口腔癌变关键调控机制和新的治疗靶点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主要类型,恶性程度高,5年生存率为50%,是一种多阶段渐进恶变的恶性肿瘤,可从正常黏膜-癌前病变-癌演变而来,其中口腔白斑(OLK)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前病变,口腔白斑恶变率可达11.7-23.1% [1,2]。因此,若能在癌前病变阶段施加干预措施,则可有效预防口腔黏膜癌变,提高患者生存率。
2022-08-22

Autophagy | 北京大学医学部赵颖课题组发现自噬在肿瘤微环境中促进胰腺癌增殖的新机制

胰腺导管腺癌(PDAC)以广泛的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其中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是肿瘤微环境中最关键的基质细胞之一。多项研究表明,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与肿瘤的增殖、转移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 自噬是一种溶酶体依赖性蛋白质降解过程,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2022-08-25

Redox Biology | 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卫光教授课题组发现circSV2b通过miR-5107-5p-Foxk1-Akt1轴参与帕金森病氧化应激调节的新机制

2022年8月12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卫光教授团队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Redox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ircSV2b participates in oxidative stress regulation through miR-5107-5p-Foxk1-Akt1 axis in Parkinson's disease”的研究论文。
2022-08-15

Advanced Science|北京大学黄晓军、李程、常英军合作揭示G-CSF通过重塑T细胞三维基因组结构诱导免疫耐受分子机制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但移植后合并症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是造成移植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2022-05-23

Cell Reports | 张宏权/战军团队发现AMPK-HOXB9-KRAS轴感知细胞能量变化调控肺腺癌进程的新机制

肺癌所致死亡率位于所有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健康。一个世纪前德国科学家Warburg观察到肿瘤特有的代谢变化特点,即 “Warburg effect”,这种高糖低氧的代谢状态影响肿瘤的进展。研究表明,二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药二甲双胍有抑制“Warburg effect”,减缓肿瘤进程的作用,但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2022-08-24

Science Advances | 王红艳/王陈继团队合作研究揭示神经元脂褐质沉积症中KCTD7突变致病新机制

溶酶体因其特有的60多种酸性水解酶,能够消化核酸、蛋白质、脂质及糖原等多种特定生物大分子, 该功能对于受损蛋白和细胞器的回收、能量和代谢稳态维持、以及细胞信号转导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溶酶体功能异常导致一系列代谢相关遗传疾病,即溶酶体贮积症 (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 LSD)。
2022-08-09

Cell Host & Microbe | 复旦大学 王鹏飞/张文宏/胡子欣团队评估奥密克戎多种亚型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

当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已在全世界大范围流行,世卫组织从一开始就将其列为受关注的变异株(VOC)。该变异株后来又被划分为四个亚谱系,分别命名为:BA.1,BA.1.1,BA.2和BA.3。最初的Omicron(BA.1)于2021年11月在博茨瓦纳和南非首次被发现,又与其衍生变异株BA.1.1(含有额外的S蛋白R346K突变)一起在几周内成为全球替代德尔塔(Delt
2022-05-09
科研狗©2015-2024 科研好助手,京ICP备20005780号-1 建议意见

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