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Virology│暨南大学张其威教授团队建立腺病毒呼吸道类器官感染模型,揭示人55型腺病毒引起高致病性的机制

2023年5月1日,美国微生物学会官方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病毒学一区Top期刊)在线发表了我院张其威教授团队和南方医科大学荣知立教授联合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Gener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Lung Organoids for Modeling Infection and Replication
2023-05-12

JCI:中科大曾筑天课题组揭示肝转移癌免疫逃逸新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

肝脏转移是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作为最大的肝脏巨噬细胞群体,对库普弗细胞(KCs,Kupffer cells)的功能性重编程或有望帮助治疗肝癌,但目前仍很少被采用。
2023-05-1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最新研究成果:发现靶向DNA聚合酶β作为错配修复缺...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在儿童白血病中占比超过80%。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委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CCG-ALL-2015)多中心协作组持续优化现有临床治疗方案,使得中国儿童的ALL预后显著提升,接近国际先进水准。但耐药复发、难治ALL治疗策略有限
2023-05-11

北京友谊医院尤红教授团队《Hepatology》发文阐述肝纤维化分子分型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尤红教授团队在《Hepatology》发表题为“Matrisome gene-based subclass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liver fibrosis identifies 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terogeneitie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基于基质基因谱可实现对具有不同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的肝纤维
2023-05-10

PNAS | 服部素之/Sumino合作通过高速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了辛辣受体TRPV1的结构波动

细胞膜上的TRP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member 1,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是一种对43℃以上的热量和辣椒中的辣椒素等辛辣化合物的受体。2021年,发现此受体的大卫-朱利叶斯博士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其工作原理的细节仍然不清楚。
2023-05-09

陈学峰课题组揭示组蛋白修饰与染色体分离及DNA修复偶联的重要机制

2023年5月8日,《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刊发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泰康生命医学中心陈学峰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题目为 “The RPA-RNF20-SNF2H cascade promotes proper chromosome segregation an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doi: 10.1073/pnas.230
2023/05/12

​Protein Cell | 松阳洲组成功开发高效的基于相分离蛋白辅助的CRISPR转录激活工具

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系统已被广泛用于许多不同生物体的基因组工程和转录调控,一系列报道证明基于转录激活因子与CRISPR-Cas系统的效应蛋白融合,可以实现对內源基因的转录激活,并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转录激活工具CRISPRa
2023-05-09

Ecology Letters | Jackson Champer课题组揭示竞争/捕食种间关系可促进抑制型基因驱动抑制目标种群

基因驱动(gene drive)具有在种群中将特定基因型或性状偏向型遗传给后代的潜力,即通过超孟德尔遗传将特定的基因型或性状扩散至种群中[1]。基于CRISPR技术的基因驱动系统在清除入侵物种、抑制有害生物种群、改造媒介昆虫并阻断疾病传播等方面,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空间模型对于预测基因驱动系统的种群抑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由于空间环境中野生型个体在空余生态位的重新定殖,驱
2023-05-11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肖俊宇研究组发现恶性疟原虫演化出多种“劫持”IgM的分子机制

疟疾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共计约有2.41亿人感染疟疾,造成约62.7万人死亡 [1]。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中恶性疟原虫致死率最高。恶性疟原虫以裂殖子形式感染红细胞并在其中繁殖,最终导致红细胞的裂解,从而引起发热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症状。一些被感染的红细胞会黏附在胎盘或者大脑的内皮细胞上,引起胎型疟和脑型疟等危重症状。
2023-05-09

赵华斌教授团队揭示了食果蝙蝠免疫基因演化的新机制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华斌教授团队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 analyses of bat genomes identify distinct evolution of immunity in Old World fruit bats”(蝙蝠基因组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旧大陆果蝠免疫基因的独特进化)的研究论文。
2023/05/08
科研狗©2015-2025 科研好助手,京ICP备20005780号-1 建议意见

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