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qPCR的出现得益于DNA聚合酶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发现[1]和荧光检测设备(CCD)的问世。核酸外切酶活性可以将链延伸的过程中碰到的杂交探针给水解掉,从将荧光分子释放下来发出荧光信号。探针是参与qPCR反应的重要元件[2],它是一条能与扩增区段杂交的寡核苷酸单链(Fig.1)。其5’端标记了特定的荧光基团Reporter,比如常见的FAM,用于指示荧光信号;3’端标记了特定的荧光淬灭基团Quencher,比如TAMRA,它可以吸收荧光基团发出的光,使其淬灭,这就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因此一条完整的探针理论上是不会发出荧光的,因为荧光基团发出的光都被淬灭基团所吸收,但当探针被水解掉之后,其结构不再完整,淬灭基团就不能吸收荧光了。
Figure 1. 探针法荧光定量的原理示意图
理论上,每扩增一个循环,N个靶标分子产生出2N个新分子,同时会产生N个新的reporter,因此荧光信号就与产物的量成正比。在循环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都分别测定reporter和quencher的荧光强度(在整个PCR过程中quencher的荧光强度基本保持一致),RQ+为循环结束后的reporter强度除以quencher的强度,RQ–为循环开始前的reporter强度除以quencher的强度,该循环的荧光强度△RQ=RQ+-RQ–。在反应的初期,参与反应的“原材料”是充足的,PCR是指数扩增,△RQ也是呈指数增加的,但是初始的荧光分子数目太少,荧光需要累积到一定的循环数后才能被CCD检测到,这段时期叫做背景期(Baseline,Fig. 2)。背景期后为指数扩增期,在该时期PCR反应一直维持指数扩增,直到原材料接近耗尽后,才开始逐渐进入平台期,荧光信号不再变强。对于qPCR来讲,指数扩增期才有意义。
Figure 2. qPCR中典型的扩增曲线[3]
如何定义指数期?根据背景期荧光信号的变异程度可以设定一个统一的threshold,即前15个循环(一说是10个循环)的荧光信号的mean值加10倍的SD[3],到达threshold需要的循环数即为Cq值(国际标准委员会统一使用Cq代替CT)。Cq值显然与初始的靶标的量存在负相关,即初始的量越多,Cq值越小。下面简单的推导过程有助于理解如何使用标准曲线来实现定量。
Figure 3. qPCR定量靶标的原理
由上述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靶标初始量N0的对数与Cq呈线性反比关系。通过梯度稀释已知浓度的标准品,即可绘制标准曲线用于定量未知样品(Fig 4)。
Figure 4. 用于定量未知样品中β-actin的标准曲线
下一期我们将讨论Cq的决定方式及意义,加深对qPCR原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Holland,Pamela M., et al. “Detection of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by utilizing the 5′—-3’exonuclease activity of Thermus aquaticus DNApolymeras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88.16 (1991):7276-7280.
2. Lee,Linda G., Charles R. Connell, and Will Bloch. “Allelic discrimination bynick-translation PCR with fluorgenic prob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1.16(1993): 3761-3766.
3. Heid,Christian A., et al.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Genome research6.10 (1996): 986-994.
附件